《红岩》第十一章以饱含血泪的细致笔触描绘了渣滓洞牢房缺水的艰难景象。行文皆用相同色彩的词汇,如:闷热、燥热、焦裂、火烧过一样、带有浓烈汗臭的热风……在这样严酷的环境里,竟然一滴水也找不到!
这是1949年夏天渣滓洞牢房缺水的真实写照。这次缺水是特务故意造成的。
当年春天,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即将挺近大西南,新中国的曙光在望。越是接近灭亡,反动派对政治犯的迫害越残酷,渣滓洞狱中断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难友们在放风时四处寻找水源,与特务斗智斗勇,展开争水斗争。争水斗争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是陶敬之烈士。
1949年盛夏,渣滓洞牢房炙烤在烈日之下,敌人故意断水,致使难友吴学正因干渴而病死。狱中革命者顽强地与敌人展开争水斗争。正在男牢房后面挖水坑的陶敬之和另一个难友被特务发现了,特务气势汹汹地扑过来,把他们俩拉到烈日下暴晒,戴上30斤重的大镣,还用木板打他们的手心,又在他们身上乱打,要他们“交代”其他挖水坑的难友。但是他们一直默默无语,保卫了其他挖水坑的难友的安全。
难友成善谋暗示医官刘石仁找看守长徐贵林说:“这两人身体都很差,时间长了会出事故。”特务才借机下台放了二人。陶敬之的英勇顽强给难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