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老头”韩子栋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故事》08-17

韩子栋,山东省阳谷县人。1925年考入聊城山东省立二中。1926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如火如荼,北伐战争势如破竹。血气方刚、思想活跃的青年韩子栋也积极地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在省立二中加入了国民党,主要开展工运、农运活动。随着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向过去合作的共产党举起了屠刀。诸多猝不及防的变化,使胸怀济世救民理想的韩子栋顿时失望与彷徨。

1929年夏,韩子栋被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派到淄川鲁大煤矿组织工会,同时监视一位叫周月波的人。到了鲁大煤矿后,韩子栋发现周月波是一个真正为工人利益而奋斗并深受工人信任和爱戴的人,于是,和他一起相互配合,组织工人团结一致,坚持8小时工作制,努力维护工人利益。韩子栋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的不满,以图谋暴动的罪名,永远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到全省通缉。

1930年,韩子栋被迫离开山东来到北平,进入“私立山东中学”求学,并通过进步人士学校董事长李澄之、校长郝任夫的安排,在春秋书店当店员。做店员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通过地下党员周怡的介绍,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有学生的公开身份,不久又奉命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军统前身)卧底,深入敌特核心,为党组织截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1934年,因被人告密,韩子栋不幸被捕入狱,开始了长达14年的铁窗生涯。他面对特务的审讯拒不承认指控,在几次与特务交锋后,韩子栋知道特务机关没有抓到他的任何实质证据,这更加坚定了他不暴露真实身份的信心。

抗战爆发后,韩子栋和其他政治犯一起由南京转湖北武汉、又经湖北武汉转湖南益阳,1939年转往贵州息烽监狱。在狱中,韩子栋一直沉默少语,老是在不停的做清洁和一个人来回走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特务对他的看管,他利用自己比较自由的身份,秘密的担当与狱外联系的任务。

1942年,息烽监狱典狱长换成周养浩后,为了掩盖他们长期欺压政治犯的暴行,除了放宽自由活动的时间外,还提名韩子栋为搞伙食的“工作修养人”,改善狱中的伙食条件,此后还让其兼管狱中小卖部。韩子栋将狱中小卖部搞得红红火火,由此赢得了监狱当局的信任。

为了不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在狱中,韩子栋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他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了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

1946年,韩子栋又被转到重庆白公馆关押,看守长同样将伙食和小卖部交给他办理。在特务眼中,韩子栋这个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总在白公馆放风坝跑步的“疯老头”比较“听话”,沉默寡言,有点傻,老家又在山东,对重庆人生地不熟,不会节外生枝,再加上以前在息烽监狱的表现,故特务对他更为放心,他也因此获得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还常去瓷器口镇上购物,这使他有机会摸清沿途及四周的环境情况,为今后的越狱打下了基础。

1947年8月18日,韩子栋又随看守卢兆春去磁器口买菜。早就精心策划好逃跑的韩子栋趁着看守卢照春打麻将的机会,假装上厕所,大大方方走出门去。一到特务视野之外,立即飞奔,穿街过巷,赶到嘉陵江边,找到一只小木船,迅速的过了嘉陵江。他靠着天天在白公馆跑步的锻炼,日夜兼程,经过45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解放区。

1948年1月,韩子栋向党中央组织部递交了入狱及脱险报告,经组织审查后恢复了党籍。解放后,韩子栋历任中央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国家技术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贵阳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从1986年到1992年去世之前,韩子栋都十分关心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建设发展,多次参加举办的各类纪念活动。

1990年,韩子栋受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委托,筹办“小萝卜头少儿工作委员会”。他以小萝卜头老战友的身份,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讲诉小萝卜头的故事,利用他的影响和关系筹资在北京、贵阳等地建造小萝卜头塑像。他积极的在全国的部分学校,包括在农村学校开展创建“小萝卜头班(队)”的活动,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奉献出了毕生的余热。

1992年5月19日,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在贵阳病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