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原名喻志华,安徽芜湖人。1915年3月8日出生在一个洋职员的家庭里。母亲是音乐教师,受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和文学,天生圆润嘹亮的好嗓子,被周围的人们称为“小歌星”。
1930年5月1日,王莹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送她到上海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来又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公学学习。先后加入了上海艺术剧社、联合剧社、复旦剧社。她主演《酒后》、《约翰曼丽》等剧,曾获得冯乃超、阿英、夏衍、阳翰笙等赏识,被誉为中国戏剧系不可多得的人才,“女星之英杰”。当时曾流传“若是看话剧而不看王莹的戏,真是平生的一件憾事”。
而谢和赓曾是一位曾先后担任过吉鸿昌、蒋介石大本营国防会议、国民党中央军委等秘书的国民党重要工作人员。这样两个完全不想干的人,是如何认识相恋的呢?
原来,谢和赓早就通过银幕认识了王莹,他爱着她主演的电影。特别是当王莹与抗日救亡演剧二队的全体成员巡演到南京的时候,谢和赓特意驱车前往探望。尽管两人交谈不多,却彼此留下了好印象。
1938年,当谢和赓在重庆再次遇见了王莹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谢和赓和王莹恋情公布后,立马受到很多人的非议。当时,在重庆进步文化界,包括郭沫若、田汉、范长江等许多著名人士在内的进步文化人,都极力反对两人的爱情关系。他们认为谢和赓不是好人,王莹选择和谢和赓在一起,就是选择和国民党站在一起,是见利忘义的行为!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国民党反对势力也反对两人在一起,他们认为这是共产党的阴谋,用美人计来接近谢和赓从而探取情报,所以给谢和赓的直接领导白崇禧写了大批的匿名性,要求为了党国的利益阻止二人继续在一起。
但庆幸的是,白崇禧没有被这些告密的匿名信蒙住双眼,他对于谢和赓的感情遭遇也是十分同情的。原来早在1933年的时候,谢和赓就与白崇禧妻子的表妹结婚,但因为没有爱情,不到一年时间就分居了。后有广西政界上层要把女儿嫁给他,都被拒绝了,所以白崇禧十分相信自己秘书的生活作风,对匿名信置之不理,默许他们在一起。可进步文艺界反对二人在一起的的呼声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增加了,大有不把二人分开誓不罢休的劲头。周恩来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情,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因为谢和赓的真实身份是中共秘密党员,他长期在敌人的巢穴中工作,不但得不到一般革命同志的友谊,反而常常被党内同志误解,甚至是唾骂,所以周恩来十分理解他的苦衷。在一次文艺界聚会的时候,周恩来也在,有人又把王、谢二人相恋的事情拿出来抨击。周恩来听后严厉地说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大家还是不要管王莹的私事吧!”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王、谢二人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开的更加的艳丽、芳香。同时,周恩来还专门约见了王莹和谢和赓,要求谢和赓目前不能跟现任的妻子离婚。只有等时机成熟,解决了旧关系后二人才能谈及婚嫁。在此之前,决不能同居,也不能结婚,向外对任何人都只能说二人是定了婚的未婚夫妻。谢和赓和王莹对周恩来的关怀十分感动。
1942年,二人赴美留学,努力学习,为中国的统战工作而四处奔走。他们谨记周恩来的指示,不同居,不结婚,只是相互关心,把爱留在心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谢和赓才收到姐姐寄来的一份来自桂林市人民政府受理他离婚申诉的判决书和一张登有离婚通告的《桂林日报》,1950年2月22日,这对相恋12年的恋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华盛顿喜结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