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狮子头

《红岩村轶事》08-17

一个晴朗的冬日。曾家岩50号周公馆笑语喧哗,宾客满座,热闹非凡。远远看去,周恩来挽着袖口,系着围裙,满脸笑容地招呼着大家。原来,周恩来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招待文艺界的朋友。请客吃饭总是有由头,这顿饭的由头又是什么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庆陷入沉闷的空气之中。周恩来提出,要想办法打破国民党的政治高压。他选中了进步朋友多的话剧领域,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南方局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一年的“雾季艺术节”,成功地上演了以《屈原》、《天国春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进步话剧,山城的文化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冲破了国统区上空浓浓的政治阴霾。而这背后,艺术家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每一出戏都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演员们每场只能拿到微薄的薪金。尤其是轰动一时的《屈原》上演前,演员们每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周恩来知道情况后立即到九园买了一篮包子送到演员住处。周恩来对普通演员的贴心关怀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艺术家们创造出文化艺术的辉煌时代。国难当头,艺术家们用激情来鼓舞斗志,用先进的文化来鼓舞人,也正是这种情感的延续使这批演员后来成为新中国的艺术栋梁。

1941年冬天,周恩来提出要请陪都文艺界的进步朋友到周公馆玩玩,吃顿饭,算是犒劳大家并以示感谢。他说:只要不是坏人,一律欢迎。

陪都文艺界的进步朋友到了一百多人,远远超出了最初估计的几十人。周公馆楼下的四间房子和小天井全都挤满了人。原来,周恩来请客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天陪都文艺界的朋友,不管是请了的,还是没有请的,他们得到消息,几乎全部赶到了周公馆,可以说是倾巢而动了。

到开饭时,碗筷、桌凳都不够,但大家不以为意,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厨房内,周公馆的同志都在帮忙,大家各显神通,做了很多可口的菜肴。周恩来也挽袖下厨,要做一道家乡名菜犒劳大家。

最终,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江苏名菜“红烧狮子头”被端上了桌。文艺界的朋友们听说这道菜是周恩来亲自做的,所有的筷子都向那碟菜伸去,很快将其一扫而光。

据说,“红烧狮子头”的美味令朋友们回味了很久,大有美味留香,绕梁三日的意味。

这是发生在1941年冬季一段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