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绮云(1904——1949),原名元培,生于江苏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考入江苏第六师范学校。1926年10月,他怀着从戎报 国之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1927年3月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建立了中共邳县县委,任县委书记。同年与县委委员徐林侠结为革命伴侣。1929年,邳县党组织遭到破坏。上级决定他和已暴露身份的同志一律转移到北平。在此期间,宋绮云进入北大文学系就读。后又赴河南南阳杨虎城部任《宛南日报》主编兼教导队政治教官。中原大战后,1931年杨虎城率第17路军进驻陕西,任命宋绮云为《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此后,他创办了《边闻通讯》和《西北画报》,中央红军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就是他巧妙地通过《边闻通讯》进行了首次报道,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扩大了红军北上抗日救国的正面宣传。
红军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后,1935年,全国爆发“12·9”抗日爱国运动。国家民族深陷被日寇蹂躏侵占的危机,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国策,调集30万兵力,配备精良装备,亲任“剿共”总司令,准备对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与此同时,还同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塘沽协定”、 “何梅协定”等卖国条约。其中最为屈辱的“何梅协定”将把河北省及平、津地区全部断送给日军占领。党组织决定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进行彻底揭露。担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员的宋绮云,组织报社人员从上海搞到两个“协定”的原文内容,连夜赶印寄发给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国民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团体、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立即激起社会公众的强烈愤慨。爱国学生和救亡团体纷纷集会、游行,发表声讨文章,反对卖国投降政策。在南京的蒋介石、何应钦得知“密约”遭败露,气 急败坏,限期要特务机关进行追查,但又怕丑闻张扬出去,激起更大公愤,只得哑巴吃黄连,不了了之。
宋绮云充分利用《西北文化日报》其舆论阵地先声夺人的作用,不失 时机地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予以无情揭露,他在《辟安内攘外之谬论》、《辟蒋介石之准备论》等文章中,一针见血地历数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镇压爱国进步人士,监禁和屠杀中国抗日群众的罪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在报上载文呼吁“肃清和查办汉奸、及妨害爱国运动的法西斯蒂”,呼吁“停止内战, 建立各党各派合作的人民救国阵线。”
西安事变前夕,他参与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事变当天,西安各大报全部停刊, 《西北文化日报》在他领导下,接连出版两期号外,报道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兵谏”经过和抗日救国八大主张。他还亲率报社员工到街头向人民群众散发号外。一时间,西安古城,人群沸腾,张、杨擒蒋的消息迅速传遍海内外。
西安事变发生后,为粉碎何应钦打着救蒋旗号发动的军事进攻,红军、西北军、东北军结成三位一体的军事联盟。红十五军徐海东部受党中央派遣南下进驻西安以西的咸阳,加强对来犯之敌的防范。宋绮云此时受杨虎城将军委托赶赴前线,代表西安军民对徐海东部的红军战士进行慰问慰劳,表达三军共同团结御敌的决心,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1937年初,宋绮云根据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为党中央筹措一套铅字印刷设备。当时延安的印刷条件极差,很多文件只能靠石印或油印,已不能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新设备是刻不容缓。宋绮云和报社同志商量,决定将私人集资购买的印《西北画报》的全套印刷设备,包括对开机、铅字铸字机、照相器 材等,于1月30日夜秘密运往延安,同时选派优秀技工和印刷工人16人同去工作。从此,延安《解放日报》改为铅字印刷,大大加强了党的宣传力量。但他在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后,从此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极端仇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逼“出国考察”,《西北文化日报》社被反动派强行接管,他不得不离开报社。此时抗战爆发,他受命赴延安学习。 1938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派他去鹿钟麟的河北省临时政府任职,负责同八路军总部的联络工作。同年11月,党组织又派他到杨虎城旧部第四集团军,做上层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少将参议。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9月,他突然接到“家中有急事,请速回”的电报,当他匆匆赶回陕西长安县蒲阳村家中时,遭到预设的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后,敌人又诱捕了他的妻子徐林侠及刚满8个月的幼子宋振中(在狱中因营养不良被难友们称为‘小萝卜头’)。
宋绮云被捕后,先是被关押在贵州息烽军统监狱,与妻儿隔离。抗战结束后,又转到重庆“白公馆”秘密监狱。在长期的幽禁中,身心备受摧残,但他胸怀坦荡,赤胆忠心。一次,遭敌人刑讯拷打下来,他以诗言志:“我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他经常鼓励难友们说:“蒙难本身就是光荣,战胜困难,就能推动革命前进。”
军统局长戴笠见他才华出众,多次提出条件劝降,都遭到他断然拒绝:“我追随杨将军为推动全国抗日,有何罪?无条件释放我出狱。”
1944年至1947年间,军统重庆集中营囚禁有国民党“青年将校团”的6名发起人梅含章、王凤起等。这些国民党少壮派军官,不满蒋介石的 统治,借用陈诚的势力,秘密组团,准备取蒋而代之,事泄被捕。在关押“白公馆”期间,宋绮云利用放风时间以黄埔军校先后期同学的身份接触他们,以文史典故,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生哲理。他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坦诚的性格,爽朗的言词一下就把他们吸引住了。他还和蔼地指出:“你们热情很高,缺点是智谋不足,应该多读鲁迅先生的书。”启示他们做人民的“孺子牛”,投身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
1947年3月,蒋介石企图利用这批少壮军官充当内战炮灰,宣布无罪释放,经南京国防部安排工作。宋绮云得知他们即将开释,重返内战前线,3月1日,遂写下《送含章同学赴金陵序》,送赠即将出狱的梅含章。文中称: “含章与余,在军校为先后同学,而小余8岁,在学校未及相晤,在社会又天南地北,无缘聚会,独于岩穴幽栖之时,把晤于患难悲痛之中------。幽栖以 来,各自检讨,仰观俯察,实无愧于天人,忠贞不改,一至于今,赤胆忠心,洁志砥行,为世之所不容也固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余与含章之相识,岂为偶然?每于傍晚,散步小院,谈论风生,辄恨相见之晚。------思家忧国,情怀万千。一经畅叙,辄复破涕而笑------。社会进化,自有其伟大之动律,一、 二人之喜怒,何于奔腾澎湃之潮流乎!一人之利害得失,从自我之立场观之,固不为不大,如从整个历史进程观之,直如沧海之一粟------。”最后他以诗赠 含章留作纪念:“青山葱葱,绿水泱泱,今日之别,敢云忧伤?日之升矣,其将痛饮于东山之上!”
梅细阅后,感激不尽,于3月28日获释时暗将墨稿缝于棉被里,冒险带出狱外。临别之时予回赠“宋大哥”一诗:“牢里相处亲又亲,共话肺腑期有成;临别千言铭座右,誓将热血报知音。”
原东北军青年军官王凤起,是“青年将校团”主要发起人,在“白公馆”囚禁期间受到宋绮云的启发和开导,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对刺杀蒋介石的立场观点发生了根本转变,愿投身于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1947年3月出狱后,被国防部派往东北,随即投奔东北解放区,后受党的派遣回到沈阳,在辽沈战役中率部起义。
1949年2月,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又将杨虎城、宋绮云家人等从重庆秘密转囚贵阳黔灵山麒麟洞。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受命驻守江阴要塞的梅含章,与地下党取得了联系,策动江苏江阴要塞炮兵起义,掉转炮口,将炮弹射向敌军阵地,为我军顺利渡江,占领南京国民党伪总统府立下汗马功劳,用亲身革命实践回报了宋绮云对他的期待。
1949年9月6日,当全国即将解放,国民党反动派濒临灭亡之际,作困兽斗的蒋介石命令他的刽子手,将杨虎城将军、宋绮云家人等一起秘密杀害于重庆“戴公祠”。宋绮云烈士牺牲时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