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万里拓荒

红岩博物馆12-07

1940年11月,身在香港的胡愈之接到周恩来的一项秘密任务:远赴南洋,开展海外华侨的统战工作。被周恩来赋予如此重任,胡愈之在激动的同时,又有几分顾虑。此次将前往万里之遥的南洋,自己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开展工作想必十分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岂不是有负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带着周恩来的重托,胡愈之历经艰辛,行程万里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南洋生活。

根据周恩来的安排,胡愈之以《南洋商报》主编的身份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尤其在皖南事变发生后,胡愈之随即在《南洋商报》上刊登了《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关于皖南事变的访问记,接着又发表了斯特朗的谈话,并撰写了题为《团结则存,分裂必亡》的社论,他指出:“我海外侨胞,其中最大多数,一向是无党无派的,我们心中只有国家民族,我们决不存党派偏私之见。现值大敌当前,失地未复,我们所要求的是抗战建国,是民主团结,我们所反对的是和平妥协,是内战分裂。”这些“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报道和社论深得侨胞的同情和支持。在胡愈之的影响下,《南洋商报》逐渐成为了南洋地区抗日宣传最主要的阵地。

胡愈之南洋之行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展对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统战工作。但胡愈之在前往新加坡之前,他本人与陈嘉庚从未有过接触,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结下深厚的友谊,共同前进在团结抗战的道路上的呢?

张楚琨便是胡愈之与陈嘉庚接触的桥梁,他既是胡愈之到南洋的牵线人,又是陈嘉庚最得力的助手。当胡愈之抵达南洋后,在张楚琨的陪同下,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与陈嘉庚讨论国际形势和国内抗战,交谈中共的抗日主张,使陈嘉庚更坚定地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站在同一战线上。

陈嘉庚思想的“赤化”,自然引起国民党的忌恨。蒋介石委派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吴铁城来到新加坡,表面上宣慰侨胞,实际上利用华侨中的帮派势力反对陈嘉庚担任南侨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并对陈嘉庚进行舆论攻击。面对这种情况,胡愈之在《南洋商报》上连续发表社论,全力支持陈嘉庚。在这些社论中,胡愈之以铁的事实和无可争辩的理由,高度赞扬了陈嘉庚和他领导的南侨总会,明确肯定陈嘉庚在领导南洋抗日救亡运动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尖锐地指出破坏华侨团结就是破坏华侨支持抗战,为赢得这场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通过并肩战斗,胡愈之与南洋华侨的交往就更为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