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季公演

红岩博物馆12-07

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接着在大后方大肆逮捕、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加之日机的狂轰滥炸,整个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周恩来在南方局文化组会议上提出:在重庆这个城市中,人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必须想个办法冲破国民党的严禁和封锁。山城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浓雾弥漫不散,形成“雾季”。山城遮掩在浓雾之中,天空能见度极低,致使日机不敢贸然前来轰炸。重庆文艺界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利用“雾季”,以历史剧为武器,借古喻今,宣传抗日救亡,揭露国统区黑暗腐败现象,掀起了历史剧创作与演出的高峰,史称“雾季公演”。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为重庆首届“雾季公演”。此后,到1945年,重庆“雾季公演”在日机轰炸的间隙中坚持了4届。“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也是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仅中华剧艺社,在雾季公演中即先后上演了于伶的《长夜行》、夏衍的《愁城记》和《法西斯细菌》、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老舍的《面子问题》、沈浮的《重庆24小时》、曹禺的《北京人》和《家》、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岁寒图》和《石达开》等近20个优秀剧目。四届“雾季公演“共有28个剧社、团、队参加演出,共演出大型话剧110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