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红岩的7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红岩博物馆12-07

一、狱医看不惯看守冒死为难友传情报

初去渣滓洞时,中校医官刘石仁也把在押人视作“违法分子”,认为“理应关押。”每去治疗刑伤,触摸到那皮开肉绽的伤口,他还止不住想过:“瞧这些人多傻!为什么宁受断腿裂肤之苦,而不招供认罪?傻到如此地步,究竟为的什么?”

后经个别接触,才摸清在押者多属知识分子、各党派爱国人士,而非一般作奸犯科之人。他们有高尚情怀,坚强意志,誓不屈膝。刘石仁早年立志学医,原抱着“济世活人”思想。虽20年身陷旧社会这只“染缸”,然天良、人性和一颗人道主义之心迄未泯灭。

4月底,胡其芬等抓到渣滓洞后,与正待还乡的周泉香关在一屋。胡其芬长期在中共代表团工作,富于对敌斗争和统战工作经验。通过难友们介绍以及与刘石仁直接交谈,很快了解到刘的思想性格,决定把他作为重点争取目标。

5月里的一天,刘石仁到女室看病。事前,胡其芬等经过商量,计划好了一套方案,成竹在胸。这天,刘刚跨进女室门槛,胡就像煞有介事的匆匆夺门而出,二人门口相撞,只见胡一个踉跄,险些绊倒。趁立起当口,胡迅捷地往刘手心塞去一个纸团。众人正一旁笑乐,刘已在笑声中会意,随手把纸团藏好。

看完病,刘返身携药箱到各室发药,胡又迎到门边:“医官,让我来为病人服务吧!”顿了一顿,又意味深长的加了一句:“医官,我看你也是在为别人服务嘛!”说着,又塞去了一个纸团。

夜静更深,刘摊平纸条一看,一张写着:“医官,听难友们说你是好人。难友们需要你帮助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我这个心脏病人。让我代表难友向你致谢!”另一张写的是:“拿出勇气来,不要怕!”

在革命者无私无畏精神的教育鼓舞下,刘石仁做出积极反应,开始了为难友们传话递信的活动。

二、揭秘渣滓洞唯一女幸存者的脱险真相

11 月27日,是盛国玉最难忘的日子,白天监狱内风平浪静的未出现异常现象。晚饭后,住在二楼上的男牢房的同志观察到,监狱前院特务办公室里换上了大灯泡和烧材料的火光,人员进出比往常频繁。有的同志根据前几天得到的消息,解放军二十四日已下令总攻重庆的情况,推测特务是否可能撤退,可是没想到特务的大屠杀就 迫在眉睫了。到了晚上下着细雨,吃了晚饭后,大家唱一阵歌,有的扭了一会秧歌,因天气寒冷,就早睡了。睡了不久,听到特务喊提人,不到一小时就提了两批,盛国玉们女牢的邓惠中、陈继贤也被提出去了。

这时大家根本就没有什么睡意了,过了没有多久,听到特务用钥匙开门的响声,特务走进女牢里头大声喊:“起来,起来,办移交了”。听到喊声,大家默默地迅速穿上衣服走出牢门外,有人问道:“把盛国玉们交给谁?”“交给重庆警备司令部杨森。”特务回 答。“女的全部到男牢的楼下八室集中,动作快点!”特务吼叫着。

进入八室后一直站在牢门口观察情况的胡其芬同志,在机枪响的同时首先呼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弹的姐妹们东倒西歪地倒下后,有的同志还用最后力气呼喊:“共产党万岁!”有的还狠狠地咒骂特务。左绍英和彭灿壁忙把两个孩子往右边床下死角里藏,她们和其他同志用自己的身体遮压在孩子身上,企图保护这两个幼小的生命。当时左绍英的孩子“监狱之 花”还不到一岁,彭灿碧的孩子才七个月。机枪扫射完后,盛国玉从昏死中恍惚感到有几个特务走进来补枪,对倒在血泊中的姐妹一阵乱打。突然在床下死角的孩子 哇哇哭叫起来,大门外的特务(后来才知道是监狱所长李磊——杀人魔王猩猩)听到孩子哭叫声,恶恶狠狠地吼道:“斩草除根!”于是特务从床下把孩子拉出来打了一梭子弹,孩子就再也没有声音了,这两个孩子也惨死在这群豺狼的手中。

特务开枪屠杀时,盛国玉同罗娟华在牢房靠后窗的地方站着,枪一响她们同时倒下,她们扑倒在后窗左角的一张床上,特务的子弹在盛国玉的周围嗖嗖作响,打得墙壁上的泥土四处飞溅,机枪先在门前扫射一阵后,又转到后窗进行扫射。盛国玉从昏死状态中醒过来,牢房里姐妹们的口号声、诅咒声逐渐平息了。照一般常情,盛国玉是必死无疑的。盛国玉的床正对牢门,特务从门前打了那么多子弹,在扫射时随时都有可能打死盛国玉。后来特务进来补枪时,特务还用枪托在盛国玉的腰部打了几下,盛国玉没有动,特务以为盛国玉被打死了,没有给盛国玉补枪。特务补枪后,又把牢门锁起来,开始放火烧毁整个监狱。这时女牢里只有盛国玉和胡芳玉还活着,盛国玉想试坐起来,小胡听到床响,以为盛国玉是张静芳,叫了几声“张大、张大、走阿!”(张大是张静芳的别名)她历来就性急,未等盛国玉回答,就走到门前,门口的火光摇晃,还未撤走的特务看见了门前的她,就 “砰”的给她一枪,胡芳玉就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了。

盛国玉看到这种情况,在大火燃烧着的牢房里不敢行动,过了好一会,火越烧越旺,牢门被大 火烧掉了,楼板也烧起来快要掉下来了,盛国玉实在忍受不住火烟的熏烤,心想反正是死,不如冲出去被子弹打死还好受些。于是冲出烧掉的牢门,门前又燃烧着两堆大火,鼓起勇气跳跃过大火堆,从一米多高的台阶上跳到了院坝里,脚上的鞋也跳掉了。当盛国玉跳入院坝时,感到奇怪的是既听不到枪声,也看不到特务,后来才知道特务已全部撤走,在惊慌中,盛国玉躲进了离八室最近的男厕所,一头趴到尿槽里躺下,这时才有一线求生的希望。

晚上不知道过了多久的时 间,天已蒙蒙亮了,住在渣滓洞不远的二十一兵工厂的家属宋臻祥、徐超的母亲等人,跑到渣滓洞来看出了什么事,她们发现了盛国玉,冒着风险把盛国玉救到她们的家里。兵工厂在特务警戒范围内,时常有人去查问,宋臻祥她们让盛国玉脱掉了身上穿的前后有“×”的囚服,给盛国玉换上了一身平常女人打扮的衣服,她们把盛国玉说的囚服埋在自家院坝前的树脚下,把盛国玉送出警戒区。

当时重庆还未解放,在这里又举目无亲,一个熟人也没有,连路也不知道往哪里走,只好装成逃难的,随当地群众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兵、抓夫,在山上乱跑了两天,晚上和逃难的群众露宿在山上,直到11月30日,听说重庆解放了,盛国玉才慢慢问路往磁器口一带走去。当时,盛国玉两天一点东西也没有吃,身体极度虚弱,又发高烧,在磁器口去沙坪坝的路边,幸运地碰上了一群宣传队的学生,盛国玉说是从渣滓洞逃难出来的,他们知道盛国玉的情况后,就把盛国玉接到学校去住,并与重庆军管会设立的脱险同志登记处取得联系,盛国玉终于获得新生,回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

三、“江姐”与“四哥”的坚贞爱情撼天动地

彭咏梧是中央信托局的职员,因没有家眷,住在单身集体宿舍里,不便于开展工作,容易暴露。加上患有肺病,常在半夜吐血,急需一个只有活动的空间和一个可靠的助手。组织上考虑到他的情况,就想着要给他安排一个助手。

23岁的江竹筠年轻、机智、勇敢。组织上选定她做彭咏梧的助手,并且假扮夫妻。对于一个未婚女青年来说,与一位异性同志为伴早夕相处,又要让旁人看不出是假的,这里面诸多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她明白这确实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便像以往一样,坚决的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他们的新家位于机房街,后来搬至中信大厦。在这个小家庭里,江竹筠称呼老彭为“四哥”。他稳重、亲切、充满正义感,有丰富的地下斗争经验,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同志。江竹筠在四哥的帮助下,边学习边工作,不但加强了党性锻炼,更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江竹筠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老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彭的身 体渐渐康复。邻居们常常夸他们是一对美满夫妻。

也许是志同道合,也许是因为亲密的相处,两位的感情日渐升华。终于,在1945年上半年,经过组织批准,老彭和江竹筠正式结婚了。次年4月,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彭云降生了。

江竹筠非常渴望能和老彭一起战斗,但是,组织上交给了她新的任务。回重庆调回一批知识分子干部输送到乡下,参加暴动的组织、宣传工作。

她依依不舍的与丈夫话别,离开了即将点燃战火的前线。她不知道,这次的分手,竟成了永别。

江竹筠走后不久,因情况有变,暴动提前了。1948年1月16日,老彭不幸牺牲。敌人砍下了他的头颅,悬挂在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

看着墙壁上的名单,望着城墙上的头颅,江姐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一个人隐忍着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她努力让自己镇定,像往常一样平静的安排着一切。可是,在静静的夜里,在空空的房间,她想起老彭的音容笑貌,想起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日子,泪水就那么流了下来,在静静的夜里……

江竹筠默默的承受着失去爱人的痛楚,她无法从情感深处排遣自己的哀伤,她只能在信纸上略微倾吐:

“…… 四哥,对他不能有任何的幻想了,在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他的确已经死了,而且很惨。‘他该活着吧?’这唯一的希望也给我毁了,还有什么可以想的呢?他是完 了,绝望了。这惨痛的袭击你们是无法领略得到的。家里死过很多人,甚至我亲爱的母亲。可是都没有今天这样叫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你别为我太难过, 我知道该怎么样子的活着。当然,人总是人,总不能为这惨痛的死亡而伤心。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活着……’”

四、许晓轩模仿报体传情报智救难友

陈然烈士被捕后,关押在白公馆楼一室,紧邻陈然的是东北军五十二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黄将军在狱中行动相对自由,可以看报。因此他常将报纸通过秘密孔道传给陈然,陈然便将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消息用仿宋字写在纸条上,再秘密传到难友们手中,难友们通过这些纸条了解了狱外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鼓舞着他们 的斗争士气,因此他们都高兴地称这些小纸片为《挺进报》白公馆版。

一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关在楼下四室的名叫宣灏的难友正在聚精会神地看陈然编写的传单,上面有关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消息,结果被老奸巨滑的看守长杨进兴抓住。

“这纸条上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写的?”看守长杨进兴在放风坝里,挥着鞭子,恶狠狠地抽打着宣灏,追问纸条的来历。他知道,宣灏不是共产党员,写不出这样的消息,抓住这条线索追查下去,一定会查出狱中若有若无的秘密组织。

鞭子一下下抽在宣灏的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难友们屏住呼吸怒视着敌人,每抽一下,就好象打在自己的心上。不能让难友受苦,楼上的陈然想站出来承认,但是这无疑会暴露秘密孔道,造成很大的损失。难友们在紧张地思考着对策,狱中空气仿佛要凝固了似的。

“住手,那纸条是我写的!”在这关键时刻,和宣灏同关一室的许晓轩挺身而出。

杨进兴慌了手脚,紧握皮鞭的手高悬着,将视线转到关押许晓轩的牢房,结结巴巴地说:“你,又、又是你,许晓轩,给我出来!”

牢门开了,许晓轩同志被敌人押出了牢房。

“是你写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消息是你们提供的。有次放风的时候,我看见你们的办公室门开着,我便进去从你们的报纸上看到了这消息。”

特务哪能轻信,拿出报纸叫许晓轩查找。一页一页地,果然找到了这条消息。特务又叫对笔迹。许晓轩坐下,一丝不苟在纸上写出了同样的仿宋字。特务怕事态闹大,追查起来,会处罚他们失职,于是气急败坏地将许晓轩戴上重镣,关进地牢。

其实,这条消息并不是许晓轩从特务办公室报纸上看来的,但是他知道宣灏看的是和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消息,这样的大事在国民党的报纸中一定会有所反映;至于笔迹,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许晓轩早就安排陈然在写消息时,一定要用仿宋字,同时,他还组织其它牢房的人模仿陈然的字迹,这样一旦哪间牢房出了危险,都会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保护同志,免遭更大的损失。一场危险凭着许晓轩的机智和勇敢安然度过了。

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高贵品质。许晓轩同志这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行动,进一步赢得了全体难友们的敬重。

五、“疯老头”韩子栋越狱成功 故意装疯卖傻瞒过敌人

在白公馆看守所中,为了迷惑敌人,韩子栋故意装疯卖傻,可以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一旦有放风的机会就在院子里拼命跑步。韩子栋被特务当成了“疯子”,经常叫他去干重活,白公馆还将伙食采购交给韩子栋办。趁外出的机会,韩子栋了解了白公馆的内外地形及特务、宪兵的布防情况,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和党支部筹划准备集体越狱。

党支部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集体越狱不可能成功。支部决定让韩子栋一人越狱,把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以及被关押共产党员、爱国人士的英勇斗争事迹报告给党,让全国人民知道真相。

“小萝卜头”的妈妈知道这一计划后,用旧布缝制了一件衣服装在一个白布袋里,让“小萝卜头”趁上课的机会送给韩子栋。

1947年8月18日,在罗世文、车耀先殉难周年之际,韩子栋开始实施他的越狱逃跑计划。

当天下午1时许,太阳正毒,韩子栋和看守卢北春外出买东西。从嘉陵江畔往回走的时候,韩子栋为拖延时间,用买东西的钱请卢北春吃冷食。凑巧遇到卢北春的熟人 胡维景,胡家不远,胡维景邀请卢北春到他家里去玩。胡维景的太太是个牌迷,卢北春是个“牌鬼”,刚好又来了两个看守,四人打起牌来。胡维景有事出去了,只有一个勤务兵模样的人看着韩子栋。

韩子栋搬了一把躺椅,躺在房门东边的小夹道上,那个勤务兵也搬个凳子坐在附近。韩子栋不动声色地扇着扇子、喝茶。过了好大会儿,韩子栋拿出两万元钱,请他去买西瓜。

“拣顶好的买,最好买点冰来冰一冰,剩下的钱你坐车,不用给我啦。”韩子栋说。买西瓜加冰不过几千元,剩下的是外快,勤务兵当然乐意去。韩子栋知道附近没有卖冰的,故意让他去远点的地方买冰。等勤务兵走远了,韩子栋把草帽往躺椅上一放,装作解手,大步向东走去。等走出看守的视野,他飞快地跑起来。

韩子栋原计划坐轿子到重庆大学,没有找到轿子,只好改变路线,跑到嘉陵江边,上了一条船。为躲避追赶者的视线,他装病,趴在船上,把一包仁丹吞进去。船夫见状,连忙让他睡在舱内。上岸后,韩子栋取路赶往解放区。

韩子栋跑了好长时间后,卢北春他们才发现。他们当即追到江边,一无所获,垂头丧气地回到白公馆。晚上9点多才向看守所长汇报。特务头子气极败坏,下令紧急戒严,特务倾巢出动,带着警犬四处搜查,没有任何结果。而在牢房里,许晓轩他们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此后,韩子栋钻山林走僻野,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夜行昼伏,腿被恶狗咬伤溃烂化脓,幸亏遇到一位药农为其治疗,才保住了双腿。

历尽艰辛45天,韩子栋终于在山东解放区找到了党组织。

六、小萝卜头渴望自由,曾抬马桶遛出监狱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他遇害时不到10岁,但是在敌人的监狱里已经被关押了近8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1947年,白公馆看守所里又来了一个新犯人,叫葛雅波。她只是因为对蒋介石反动派反共卖国不满,写了一些文章,就被抓了进来了。经过严刑拷打,葛雅波没有屈服。敌人又暗暗把她的女儿李碧涛骗进了看守所。李碧涛当时11岁,在小学上六年级。

小萝卜头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他向碧涛姐姐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碧涛姐姐,学校是什么样?”碧涛告诉他,他们学校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三个班,每班大约有30个学生。小萝卜头听说碧涛看过电影,就问她什么叫电影?碧涛姐姐说了半天,小萝卜头还是不明 白。在一块大布上,怎样演电影呢?人在布上走,怎么掉不下来呢?小萝卜头听碧涛姐姐说去过公园,就问她公园是什么样?公园里有没有特务把守,有没有铁丝网,有没有岗楼?

小萝卜头从小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多么渴望自由,多么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可是他没有机会出去,每天只能从天窗里望着天空,望着监狱的铁丝网、岗楼。一天晚饭后,小萝卜头和小碧涛走出女牢,坐在楼梯上。他们望着对面的高墙和高墙上的铁丝网。两个小朋友看着铁丝网的小格子和被小格子分割成一块块的天空,小萝卜头叹了一口气,说:“我要是有自由,那该多好啊!”在敌人的监狱里哪里有什么自由呢!突然,碧涛想出一个主意,两人商量了一下。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萝卜头和碧涛姐姐就来到白公馆的大门口。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提着一个马桶,要倒到监狱外山坡下的水沟里。马桶很沉,小萝卜头和碧涛就轮流帮着那个妇女抬。就这样,他们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唉呀!和监狱里相比,这里真是另外一个世界。小萝卜头看到,那青山娇翠欲滴,早霞从天边射过来,映在林木的枝叶上,披金挂彩,美丽极了,一群群小鸟展翅飞翔,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再看远处起伏的山峦,看不出哪一座高,曲曲弯弯的山路,不知道通向哪里,看不到尽头。小萝卜头简直看呆了,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到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我们要有自由,该多好啊!”这时,只听那个妇女说:“快回去吧!别让他们看见了,那可了不得!”话音未落,只见一个特务窜出来,对着两个孩子嚷道:“谁让你们跑出来的?”特务又对着那个妇女狠狠地说:“不想干就滚蛋!”第二天,就不见那个妇女了。

七、杨虎城将军遇害始末

杨虎城将军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终年56岁。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儿子杨拯中及不满10岁的女儿、杨虎城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孩子宋振中、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1950年人们将杨虎城迁葬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1892年生。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党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等职。1936年12月,与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遭蒋介石拒绝。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囚禁达12年之久,其间杨虎城的夫人于1947年逝世。

1938年春,蒋介石命戴笠将杨虎城解往长沙,后多次迁移囚禁地点,在贵州息烽的玄天洞关了8年。1946年国民党又派人将他押至重庆渣滓洞的中美合作所杨家山。1949年2月,再移至贵阳黔灵山麒麟阁。 1946年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毛泽东曾提出释放杨虎城,被蒋介石否决。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曾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阻挠,没有执行。9月蒋介石下达了秘杀杨虎城命令。

1949年9月,周养浩到贵阳,对杨虎城说蒋介石要在重庆见他,把他送往台湾,杨虎城信以为真,17日乘车重返重庆中美合作所。车一出发,周养浩就给毛人凤打了电报,让重庆特务安排好行刺。当晚11时许,杨虎城和儿子拯中及秘书宋绮云等人到达戴 公祠。特务张鹄引他们进入房内,杨虎城走在最前面,儿子拯中双手捧着母亲的骨灰盒跟在后面。

当拯中正要进入卧室时,特务杨进兴从杨拯中身后 下手,匕首刺进了杨拯中的腰间,杨拯中一声惨叫:‘爸!……’杨虎城猛一回头,还未来得及看清自己儿子被刺的惨状,就被刽子手的利刃杀害了。宋绮云夫妇和 他们的孩子也一同被害,杨虎城年仅9岁的幼女也未能逃过这一劫难。一时血流满阶,惨不忍睹。

凶手们在杨虎城父子二人的面部淋上硝镪水,然后 把杨虎城的遗体掩埋在花园的一座花坛里。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领导当天调查杨虎城的下落,第二天发现杨虎城的遗体。12月 16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分别发来唁电。1950年1月15日,重庆市政府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刘伯承、邓小平等党政负责人及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文教界、新闻界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同年,将杨虎城迁葬于西安城南长安县韦曲镇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