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营救

《红岩精神与群众路线故事读本》08-17

何香凝

一夜之间,暴风雨降临太平洋。

侵略者的战争车轮无情地碾压过来:偷袭珍珠港,突袭香港、九龙。

厄困于香港孤岛的上千名抗日文化志士、爱国民主人士身陷危境。历史把重任交给了共产党人,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香港秘密大营救拉开了帷幕。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凌晨,日寇突袭香港九龙,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士处境极其危险。

延安党中央和重庆的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对身陷困境的文化界朋友及民主人士十分关心,为保护文化精英,紧急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潘汉年等人,明确指示:被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不少是我国文化界的精华,要迅速做好应变准备,要不惜一切代价,用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大后方安全地区。周恩来坐镇红岩,做出了具体安排。廖承志等各方党组织负责人大胆、精心、巧妙地策划和组织实施,成功地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共八百余人,此外还接应了两千多名回国参加抗日的爱国青年。不仅如此,此次行动还营救出一批国民党官员及其家属,如国民党驻香港代表陈策、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官余汉谋的夫人上官贤德等,还有近百名英国官兵和英国、荷兰、比利时及印度等国的侨民也被救脱险。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秘密大营救,历时200多天,行程数万里,遍及10余省市。中共在财力极为窘迫的情况下,耗资百万,营救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其中包括柳亚子、胡风、邹韬奋、戈宝权、茅盾、王莹、高士其等著名人士。

在这次大营救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何香凝和柳亚子脱险的经过尤为曲折。

何香凝和柳亚子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党中央发来急电,“务必”竭尽全力帮助和救援何、柳脱离险境。1942年1月14日黄昏,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潘柱和一个地下交通员带着何香凝和柳亚子一行人来到鸭旦街海丰会馆丰桂堂内,这里也是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不一会儿,进来一男一女,男的是交通员谢一超,女的是他的妻子。谢一超说:“我会尽力保护你们,请你们放心。”何香凝和柳亚子微笑着点头。

谢一超把何香凝和柳亚子一行安排到他的货船上,货船本来有机器,因为香港沦陷后,怕日寇征用,忍痛把机器拆下,沉入海底,船的动力就只靠着几道帆篷。从长洲岛上船,上船之前,为了安全起见,谢一超还和何香凝、柳亚子商量造个假名字,制造出双方的关系。柳亚子改名姓王名重,和谢一超是师生关系。因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夫人,同船有个姓廖的生意人,就认她做母亲。

从长洲岛到汕尾的海路行程,一般顺风两天便可到达,然而何香凝、柳亚子一行从长洲岛出发后,海上一丝风也没有,走了四五天都还在香港九龙一带。第六天的时候,谢一超便派护送员坐小船到小港内打淡水,在途中碰到东江游击队的海上巡逻船,护送员就把何香凝、柳亚子等在船上无粮无水的事向他们报告。东江游击队的巡逻船很快来到大船边,送来了鸡蛋和牛奶,还有一封向廖夫人表示歉意的信。

此时,海上刮起了风。顺风满帆,在海上漂流了八天八夜之后,船只安全到达海丰的马宫港湾。前来接应的交通员把柳亚子扮成香港大客商,何香凝等扮成家人,晓行夜宿,终于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

茅盾称这次香港大营救行动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它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进一步密切了党和广大进步文化人士的关系。大大增强了党在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造就了一支高举抗战大旗、为民族解放呐喊战斗的文化大军,起到唤醒、团结、教育和动员民众参战的作用,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