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18日,《新华日报》上刊登了一条电讯:“官方正式宣布,驻华大使卡尔爵士将继克利浦斯任驻苏大使。”负责国统区工作的周恩来特地指示《新华日报》发表系列欢送文章。1月25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惜别英大使卡尔爵士并致临别赠言》,2月4日《新华日报》又发表了《再惜别卡尔大使》的时评,以及一篇《惜别一位真挚的中国友人——卡尔大使访问记》的特写。在斗争环境异常复杂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人在其机关报上连续三文为一位外国大使送行,足见周恩来与卡尔之间的深情厚谊。
周恩来,一位在国统区的中共最高代表;卡尔,一位大英帝国在华的最高使节。原本殊非一途的两人,到底是如何从相识、相交而成相知的呢?
周恩来与卡尔大使的友谊始于1938年1月。抗战爆发后,卡尔出任英国驻华大使,并与周恩来相识于武汉。当时由路易•艾黎发起的“工合”运动获得了卡尔和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两人由此深交。经过几次交往,周恩来发现卡尔和一般人心目中的英国大使完全不同,他很少受传统观念或偏见的束缚,在国共关系中保持中立,是个不抱偏见、开朗、有教养的人。当周恩来向他说明共产党人想在香港设立一个办事处时,他表示极力支持。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才获得英国香港总督的准许得以成立,成为联系海外华侨及香港等地党组织的重要阵地。
皖南事变后,为了使国际社会了解事件真相,周恩来四处开展国际统战工作。作为英国驻华大使的卡尔也在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他信任周恩来,此时更是渴望与周恩来见面,了解皖南事变的详细经过。当周恩来来到了卡尔住处,卡尔急切地朝前走了两步,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在交谈中,周恩来详细介绍了八万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奉命北上的9000余名新四军官兵,制造事变的真相。卡尔深深地被周恩来的真诚和提供的翔实资料打动,促使英国政府对蒋介石施加了压力。
不久,又是在卡尔的帮助下,周恩来冲破蒋介石的重重阻挠,在英国大使馆与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会面,阐述国民党破坏团结,制造摩擦的事实。居里随后向蒋介石郑重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
离华前夕,卡尔邀请周恩来参加其告别酒会,并赠送了一把英军缴获的德国军刀。随后,周恩来设宴饯别,回赠给卡尔一把新四军缴获的日本军刀,共勉互重之意,溢于言表。1942年2月4日下午,卡尔带着周恩来赠送的那把日本军刀和深厚友情,离开了硝烟正浓的中国抗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