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辉烈士曾长期供职于国民政府农村合作委员会,因工作能力甚强,先后担任过永川、夹江、奉节、洪雅、广安、西充、长寿、营山等县的农村合作金库主任之职。1943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情况,将他派往由南方局交通处直接领导下的掩护秘密工作的中国工业原料公司工作。
皖南事变后,南方局决定在四川北部的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一条秘密交通线,以防突发事变发生时,地下党暴露了同志,可以由这条秘密交通线撤退到陕北根据地区。中国工业原料公司负责建立这一秘密交通线的任务,经过研究,决定排黄绍辉去巴中县筹建一个碾米厂作为联络站。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碾米厂正式开业,取名利民碾米厂,黄绍辉担任经理。
巴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碾米厂里,他和机位同志名义上的商人,实际上过的是供给制的生活,没有正式工资。黄绍辉虽是领导,也和大家一样同甘共苦。为了开展工作,他利用川北民间坐茶馆的习惯,和地方上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及有志之士进行广泛接触,但他除应酬一些茶钱外,绝不乱花分文。经常因事很晚才回到米厂,他也舍不得在外面餐馆吃饭,饿着肚子回到创立,就着食堂的剩菜剩饭,有啥吃啥,从不要求为他单独另做饭菜。其他同志看到不忍心,劝导说:“当‘老板’的厉行节俭是没有错,但也不要过得太寒酸,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另做一些新鲜饭菜,一点都不算过分。”黄绍辉却坚持能节约就节约。他常对其他同志讲:“组织的钱,一定要用在必须的地方。”以后,工厂赚了钱,他也坚持只留下必要的开支,其余全部上交公司、
1946年春,黄绍辉回到重庆,组建重庆裕中水电工程行,经营水电工程电料和汽车运输业务,黄绍辉任副经理兼业务主任,一人独立承担了大部分工作。他每天来到重庆电料市场同各方面商家接触,洽谈业务。他时常与商家打交道,手中进出过大笔款项,但他从不乱花一分钱。因时常要与其他商家打交道,为了给公司撑撑必要“门面”,需要置办一条西装。他考虑到在商店买新的太贵了,没有必要,于是就去拍卖行买了一件半新半旧的穿在身上。黄绍辉个人生活如此节省,但对于其他同志缺少活动经费,他总是想法设法给予帮助。一次,一位同志因生活困难找他求救,当时黄绍辉手里一下子也拿不出钱来,他二话不说,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的那件旧西装,送到当铺去当了,把当来的钱全部给了那位同志。后来手头稍微宽裕一点时,他又把这件旧西装从当铺赎回来再穿。这件旧西装,如今已作为革命文物,陈列在红岩魂陈列馆的展厅里,称为黄绍辉烈士对党大事业披肝沥胆、对同志竭诚相助的美德和操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