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和她的母亲

《红岩村轶事》08-17

邓颖超办完事,风风火火,急着去看相依为命的老母亲杨振德。邓颖超和周恩来住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杨振德住在外面,让女儿女婿时常牵挂。这次听说母亲病了,邓颖超心急似火。

几十年磨难和劳累成疾,杨老妈妈终于病倒了。精通岐黄之术的杨振德自知病已不可治,便对前来病榻之前看望自己的女儿说:“小超,我要去‘老家’了,你不要难过啊!”杨老妈妈病入膏肓,还记挂着不影响女儿的工作。

看着母亲苍白的脸,花白的发,消瘦的手,破旧的袄,女儿早已泣不成声。她知道母亲已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能不难过?

邓颖超决定陪母度过最后的时光。经组织决定,办事处的警卫用竹躺椅把杨老妈妈接回了办事处。那一日,待竹躺椅放下,邓颖超急趋搀扶着老母亲往家走。

女儿轻声问:感觉怎样?

母亲微笑:“空气真好,回家真好。”

“回家真好”,令人心酸的感慨从杨老妈妈的嘴唇中轻轻吐出,闻者无不落泪。杨老妈妈与女儿相依为命几十年,自从邓颖超投身革命后,这母女俩人真是离别苦多,,相聚苦少。这一次终于回到家了。一句“回家真好”,叹出了几多心酸,几多欣慰。

杨振德在女儿身边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幸福、最宁静、最温馨的时光,没有离别,没有颠沛流离,没有东躲西藏,没有魂牵梦萦的思念,没有挂念……

杨振德靠行医、织布、绣花、教书把邓颖超拉扯成人,幼年丧父的邓颖超与母亲相依为命。邓颖超投身革命后;杨振德无比高兴,她支持女儿的事业,担忧国家民族的存亡,揪心女儿的安危。邓颖超和周恩来结婚后,杨振德也来到了广州,但是她不愿靠女儿女婿生活,也怕牵扯他们的精力,于是自谋职业,在中学当教师为生。

大革命失败后,杨老妈妈也参加了女儿女婿的事业,以行医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党的地下工作机关几度遭到破坏,杨老妈妈也几度转移,躲避敌人的盯梢和搜捕,历尽了艰险。直到1934年5月,党组织把她接到了瑞金中央苏区,邓颖超母女又团聚了。杨老妈妈当时是瑞金中央红军总医院的医生,她给战士们治病、熬药,日夜操劳。

不久,长征开始了。患肺病吐血,高烧不退的邓颖超随中央长征,被担架抬着上路了。杨老妈妈则向地方转移。母女俩依依惜别,这两位坚强的女性谁也没掉一滴眼泪,只是在心里默默祝愿,她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团聚,但她们满怀豪情,踏上了各自的征程。

杨振德在转移途中不幸被俘,被关进了九江反省院。在长达三年的囚禁生活中,杨振德时刻担心红军的命运,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敌人对她软硬兼施,丝毫不能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她在监禁中常讲革命道理,讲苏区,鼓励青年多读鲁迅的书。反动派劝她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写信,让她们不要再当共产党。杨振德义正词严地说:“儿女之事,如今老人家怎么管得了?蒋委员长的儿子不是也参加了苏联共青团,他不是也管不了他的儿子吗?”说得敌人法官哑口无言。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国共谈判,提出释放政治犯,因找不到保人,直到九江反省院关闭,她才被放出来。后来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时才得知,杨妈妈住在九江的一个尼姑庵里。至此,邓颖超才又得知了母亲的消息。以后,侵华日军进逼九江,占领了芜湖,党组织决定把杨老妈妈接到武汉.

一天,邓颖超开会回到武汉“八办”,传达室的同志告诉她:“你母亲来了,在你的房间里。”邓颖超欣喜若狂,一口气跑到自己的房间,见母亲正安祥地坐在办公桌前的圆椅子上。久别重逢,母女俩人紧抱在二起,不知说什么好,欢乐激动的泪花在眼里闪动。她们彼此谁也不去诉说离别之后历经的困苦和艰难。她们只想多享受一下重逢的喜悦。

从武汉转移到重庆,邓颖超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和周恩来去看望母亲。母亲给自己和革命的太多、太多,而自己能回报的又太少太少了。本以为等革命胜利了,可以让母亲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可谁知母亲现在已经……

邓颖超陪着母亲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1940年11月18日,杨振德在女儿的怀抱中安然离去。

杨老妈妈葬在小龙坎复元寺红岩公墓。周恩来很难过,他站在不住流泪的妻子身边,两人肩并肩,长久伫立在杨振德的墓前,思念着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