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记录彝汉深情的摆裙

红岩精神与群众路线故事读本08-17

1939年春,为了实现加入党组织的愿望,马正衡放弃了广安县武装自卫队队长职位,接受朋友、地下党员杨玉枢的请求,离开广安,来到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大凉山乐群垦社开荒种地。据2009年《沐川年鉴》编录的石惟化老人写的《沐川解放前的五任县长》记载,乐群垦社是1938年由陆军少将魏弼洲开办,位于沐川、马边、峨边交界处。中共乐山中心县委为了在大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县的高山地区开辟党的工作,派有很多地下党员在乐群垦社工作,杨玉枢就是其中之一。在乐群垦社,经杨玉枢、聂士毅介绍,马正衡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由于马正衡有习武的经历,他被分到乐群垦社三分社担任武装队队长。大凉山是彝汉杂居之地,彝人居山上,汉人居山下,由于历史原因,彝汉之间存在矛盾,不时会发生彝族头人指使彝人盗抢垦社的情况,而垦社只要抓住彝族人,不分青红皂白,进行关押、吊打,使彝汉矛盾日益加深。

马正衡担任队长后,向队员们宣布了一条纪律:凡捉到彝族小偷和抢东西的穷苦百姓,不准捆、不准打,查明情况,收回被偷被抢物品,放了就是。一次,有个叫瓦扎木几的彝族头人,唆使十几个娃子来垦社抢东西,被武装队捉住了,马正衡用彝语给他们讲道理、做工作,娃子们感动得直流眼泪。马正衡随即将他们释放,并带上武装队员直奔瓦扎木几头人家里说理,警告他如果再唆使人来抢垦社的东西,坚决对他不客气,瓦扎木几头人自知理亏,只得当面认错,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并叫管家捧出酒来化解。

为了搞好彝汉关系,马正衡在武装队里常给队员们讲:头人财主是人,穷人娃子也是人,汉族是人,彝族也是人,彝汉穷苦人都是一家,不该互相歧视,应和睦相处。在马正衡的教育下,武装队里打骂彝族同胞的事少了许多。

为了给彝族同胞做工作,宣传党的主张,他努力向彝族武装队员学习彝语,穿彝族服装,他离开乐群垦社时,已经能熟练地用彝语和彝族同胞直接对话,分不清他是汉人还是彝胞。

“皖南事变”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侵袭着雷波、马边、屏山三个地区。乐群垦社地下党的活动,引起了顽固派分子的仇视、告密。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派人到垦社来抓人,党组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通知垦社里的地下党员,先后疏散转移。1941年,马正衡离开了乐群垦社。为了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他离开时,收藏了一条彝族摆裙。今天,这条记录彝汉深情的摆裙,成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