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涤新
1940年冬,许涤新从《新华日报》调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工作,负责《新华日报》社论稿的初审等工作,不久又兼任南方局统一战线委员会经济组组长,受命研究抗日战争中的经济问题,宣传党的财经政策,搜集国统区财经材料,开展工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
为了搜集国统区的财经材料,揭露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许涤新领导经济组,在国民党政府的财经机构或重要企业中,如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重庆电力公司、邮汇局、手工业合作总社、资源委员会等十几个部门,建立和加强了党的关系。1942年3月间,周恩来向中央报告经济组情况时讲:经济组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收集了国民党政府的有关计划、金融、工会、厂矿、交通、粮食、农林、物价方面的材料100余种,成绩之显著,为以前所不及。
1942年秋的一天,周恩来对许涤新讲:你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有条件同资本家谈得来;你又是统委经济组的负责人,有必要去同工商界作直接的、经常的接触。他要求许涤新正确贯彻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政策,抓住抗战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当时重庆有影响的大资本家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上海迁川的,代表人物有刘鸿生、吴蕴初、胡厥文、吴羹梅、李烛尘等;一是四川本地人,代表人物有胡子昂、潘昌猷、卢作孚等。
许涤新找来两位既亲近中共,又同上层资本家有接触的大姐罗叔章、胡子婴,作为经济组与工商界联系的顾问。经过两位大姐的介绍,许涤新参加了重庆工商界的“星五聚餐会”,开始与工商界的接触。参加星五聚餐会的人数相当多,有时达到200多人。对那些不了解共产党,又从未与共产党人接触过的资本家,许涤新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近他们,还逐一登门拜访。虽然经常吃“闭门羹”,但他从不灰心,一次又一次去打动他们。
许涤新和经济组的同志按照周恩来、董必武关于做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要“在商言商”的指示,一方面在党报、党刊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统制和管制手段,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敲诈和掠夺;另一方面收集、宣传工商界人士的意见和主张,用工商界能够接受和熟悉的语言来发表文章,借助舆论影响,为民族工商业请命。
李烛尘当时是久大、永立、黄海化学工业社的负责人之一、中国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的助手。在与经济组有关同志的交谈中,他表示了对国民党政府制定的酸碱产品收购价格过低、不敷成本的愤慨。经济组同志在征得了李烛尘的同意后,将他的意见登在一家商务报刊上,立即引起了民族企业界的共鸣。李烛尘开始还担心遭受国民党政府的打击,但工商界的赞誉和共产党的支持鼓励使他壮了胆量。国民党政府理屈词穷,慑于舆论的压力,只好适量调高收购价格。由此,李烛尘开始坚定地站在民族企业家立场上,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共产党结成了朋友。
川帮工商界受国民党官僚资本排挤也很严重,许涤新经常独自一人去访问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卢作孚等人,与他们交谈一些有关经济时局等方面的问题。他还经常邀请古耕虞和一些出口商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与周恩来座谈。曾经受国民党欺骗,攻击过共产党的工商界人士,如胡西园、吴味经等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1945年秋,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重庆工商界一些代表人物找到许涤新,要求转达他们希望见毛泽东的愿望。许涤新即与周恩来一起向毛泽东汇报此事,毛泽东欣然同意。9月17日下午,毛泽东在上清寺“桂园”(张治中将军的私人别墅,供毛在重庆使用)会见了李烛尘、吴蕴初、刘鸿生、潘昌猷、颜耀秋、吴羹梅、章乃器、范旭东等工商界代表人物。针对他们提出的中国民族资本的前途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是得不到发展的,得到发展的是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现在日本投降了,中国应该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的国家,只有如此,民族资本才有发展的前途。3个多小时谈话结束后,几位工商界代表在桂园设宴,感谢毛的谈话,使他们增强了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