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办的唯一公开的机关报。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那个特殊的环境里,党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严厉而无理的新闻审查中站稳脚跟,赢得读者的爱戴?《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以“中共党报的品质,人民大众的喉舌”为办报宗旨,白手起家,探索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成功地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新华日报》的成功在于其从创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群众路线的办报方针。《新华日报》十分重视读者的作用,报纸从第一期起就设立了《读者信箱》专栏,登载读者的来信,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注重鼓励广大工农读者给报纸写信投稿。在长期办报中,《新华日报》十分重视读者对报纸提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促进报纸的工作改进。《新华日报》从不以党报的身份高高在上,而是主动放低身段寻求批评的声音。报纸创办一个多月,报馆就在报纸上公开号召“每一个读者都来批评我们,指出具体的缺点和优点”。随后,依据读者的意见反馈来改进工作成为《新华日报》编务乃至报务工作的一个常态。例如,几乎每一年创刊纪念日都要发表专文谈读者的批评和意见。征求批评意见→总结批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这是《新华日报》九年多的报史中的一个基本模式。在征求读者批评意见的做法上,除了日常通过读者来信来稿收集整理外,《新华日报》,还在1938年创刊初期、1940年创刊二周年纪念期间、1942年和1947年创刊九周年纪念期间,有过几次大规模征求读者批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的活动。其中第三次是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开展的,是报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1942年,因“皖南事变”造成的国共关系紧张的压力已有所减轻,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的抗战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华日报》的工作愈加活跃起来。自2月1日起,日报从日常二版重新恢复到日常四版的篇幅,同时相继复刊了停刊已一整年的《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副刊,新办了《日本研究》、《友声》等副刊和专栏。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南方局立即跟进,《新华日报》从2月起,较密集地陆续刊发了数十篇配合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社论等文章。新华日报社的同志们在参加整风学习运动中,逐渐把学习的成果落到实际的工作改进中,把整顿学风党风文风落实到改进办报的工作作风上来,把整风精神贯彻到具体的群众路线办报工作中。5月16日,报纸发表社论《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指出:“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广大群众,是在党外,不在党内。共产党没有三头六臂,
也不会投机取巧,她的政策的正确性,就靠客观地反映党外广大人民的意见,她的政策的实行,就靠推动党外人士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中共党的政策的正确,并愿为它共同努力。党的力量,就靠她能与党外广大人士打成一片”,“应随时随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向群众学习,应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精神,去欢迎、考虑、接收群众的意见和批评”;5月17日,刊登了消息《响应整顿三风,本报华北版改版,特辟工作意见栏,讨论具体问题,另设不同观点论坛,欢迎党外人士批评建议》;5月23日发表社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认为“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倾听各党友人,各界先进和广大读者的批评”,如得不到诚恳、大胆的批评,党报“终于会枯竭的”;5月24日又刊发《本报特别启事》。这则启事行文风格采用了当时国统区社会较流行的文白相间的敬语文体,以表达报纸融入社会的诚意,如在“读者”等词语前空格、“同人”则取小号字,来表达对读者批评意见的恳切和敬谨。一直到6月3日,启事连续刊登了11天。从9月11日起,报纸在第一版发布改版广告,直到正式改版。9月18日改版当天,报纸在《为本报革新敬告读者》的社论中,回顾了此次改版的缘由和过程,认为读者的意见“真正做到了全面的批评,深刻的批评,使我们自己的检讨,得到了客观的基础。使今后的改革,有了正确的方向”。并正式给自己确立了“中共党报的品质,人民大众的喉舌”的定位。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内容更加全面深刻,形式更加丰富多姿,风格更加通俗生动,效果更加贴近生活。除了在言论方面加强质量,力求及时反映当前事变,在新闻方面尽量增加国内外专电及通讯等外,较突出的改变就是在第四版新创立了反映文化性综合内容的每日一期的《新华副刊》,并新增设了《团结》周刊和《边鉴》专栏。
周恩来为《团结》写了发刊词《“团结”的旨趣》,他说:“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功夫而自满自傲……这个人或这个政党就一定不免于失败。”“我们决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犯错误的人或团体,世界上从来不会有而且永不会有的。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人批评中含有恶意甚或变成攻击便拒绝批评。”
《边鉴》专栏,进一步把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和各项社会政策公开亮相,“尤切望的是读者们的指正和批评。因为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力地改正缺点,获得成绩”。
对于这次大规模征求批评意见完成报纸改版的活动,《新华日报》在1943年1月11日的《本报发刊五周年》社论中自我评价说:“这是本报报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天发表的党外民主人士沈钧儒题赠的评语说:“五年来工作证明了贵报是在中央抗战第一的号召之下,努力不讲空话,不讲没有意思的话,不讲违背事实的话。”
纵览《新华日报》的九年多历程,通过读者的意见和批评来不断改进报纸工作,成为其一大特色和亮点,其背后,是以“为人民服务”精神为支撑,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路径,以“中共党报的品质,人民大众的喉舌”为方针,以“人民的报纸”为期许,以“从读者意见中学习”、“在批评声音中反省”为实践而“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实实在在体现出了当年南方局先辈的求实的学风、坚强的党风和优良的文风,更体现了当年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人格风范。这是共产党人所应有的人格展示,也是《新华日报》报史中无数谦和细节表现出的党报人格化的亲和力。与群众“心心相印”,这正是《新华日报》报史折射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战胜强大对手取得执政地位的历史写照。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新华日报》凭借着与读者的“心心相印”,完成了其让国统区民众认识了解共产党及共产党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动员群众,凝聚民心共同奋斗的历史使命,创下了一份报纸承担起“新华方面军”作用的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