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富豪家庭的“拓荒者”

《红岩精神与群众路线故事读本》08-17

刘国鋕

1944年,出身于富豪家庭的刘国鋕即将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毕业意味着失业的年代,家里人早通过刘航琛在当时负责资源委员会的翁文灏处,为刘国鋕寻觅了一个“美差”。但令家人震惊的是,刘国鋕选择了到当时连电灯都没有的云南陆良县。这一行为传到亲友们处,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有地位、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到政府机关去享受高薪厚禄,却跑到一个“不毛之地”去,简直是荒唐、怪诞,他们甚至想到他头脑是不是有毛病。刘国鋕无视一切讥笑与责难,他心甘情愿、饱含激情地到云南陆良县去了。

刘国鋕为什么要放弃优厚的工作,心甘情愿到陆良?

1944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号召革命青年到敌后去、到农村去。地处云、桂、黔三省交通要道、民族杂居的陆良县,民主力量还十分薄弱,没有人去开展工作。当时在陆良县任县长的熊从周(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时人皆不知其身份),通过其孙子熊复来代觅进步教师办学。熊复来与西南联大冯宝麐早就熟悉,请其为祖父寻觅进步教师。冯宝麐通过董大成向组织汇报;又同袁成源、刘国鋕商议。他们认为在陆良开辟据点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熊复来的祖父在那里任县长是很有利的条件,决定派人去陆良。当时刘国鋕正大学毕业,他们认为派刘国鋕去陆良是适合的。为此,刘国鋕从昆明到了重庆,向南方局作了汇报,南方局同意他到陆良去开展工作。

到了陆良后,根据组织安排,决定先占据陆良中学这块阵地,然后扩展工作。在熊老县长的帮助、支持下,刘国鋕同熊复来、董大成一起,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陆良县教育科科长、陆良中学校长等顽固派人物,一个个地挤下了台。为了开展工作,请熊老县长兼任陆良中学校长,并决定由刘国鋕担任教务主任、代行校长职务。刘国鋕他们进入陆良中学后,陆续安排一些由组织上派来的进步青年,没有多久,陆良中学除个别老教师及总务人员外,教职工大都是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来的进步青年。

要在陆良中学站住脚,必须把学校的教学搞好。当时该校教学质量很差、学习风气不好,学生中还盛行赌博等不良风气。要搞好教学、扭转风气,困难是不少的。刘国鋕第一次这样独立工作,担子不轻,但他遇事与大家反复商讨,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使工作得以开展。他们对教学目的、要求、计划都作了详尽的讨论,并决定自编教材,规定了学校的管理条例。仅仅一个学期,同志们的辛勤工作就改变了陆良中学的面貌:校园内的空地上由他们带领学生栽上了花木;图书馆补充了大批图书;赌博等不良风气被制止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这一切变化由学生、学生家长传到社会上,社会舆论对陆良中学有了好评,家长都愿意将子弟送来上学,甚至有的把原在昆明读书的子女也转回陆良中学来读书。这样,他们在陆良中学站稳了脚。

在陆良中学站稳脚后,他们组织学生办墙报、唱革命歌曲、举办文艺晚会、读革命书籍,并把学生中的进步分子组成秘密读书小组,进行个别启发、教育工作。他们还通过家访的形式同学生家长联系,进行抗日宣传。1944年底,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桂林、柳州沦陷,独山危急,云南处于日寇威胁之下。这时,他们准备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并选择了邻县路南圭山地区开始工作。他们通过与少数民族领袖有关系的学生联系,用熊老县长的名义前往圭山地区实地调查。国鋕着重调查经济情况;熊复来着重调查地形、军事情况;董大成着重调查文化、教育情况等。他们深入村寨直接同群众接触,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风俗习惯。他们不仅完成了调查任务,而且同圭山地区联盟建立了正式联系,受到兄弟民族热情款待。由于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地区没有建立正式的抗日根据地,但也为以后的斗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48年圭山地区人民在党领导下,爆发了反对美蒋的农民起义,点燃了游击战争的烽火,起义部队以后组成滇桂黔边区纵队,其中有许多干部、战士就是当年在陆良中学工作的同志和学生。

陆良革命力量的发展,引起了顽固派的注意、仇视。陆良县原来没有国民党的县党部,后来设立了;陆良中学的墙报经常被人悄悄撕毁。老县长和刘国鋕他们外出有人盯梢,甚至发生过恐吓、威胁的行为。陆良县的顽固势力向云南省密报熊老县长掩护其孙子等“收购武器,笼络人心,图谋不轨”。驻军军长李弥等人策划以共产党罪名逮捕刘国鋕等人,情况颇为紧张。正值此事,抗日战争胜利了,熊老县长准备到解放区去了却平生心愿,刘国鋕经向南方局请示决定从云南到重庆。他于1945年10月离开陆良到了昆明,向冯宝麐介绍李循棠去陆良。他怀着对陆良、昆明的眷恋,告别了和他共同战斗多年的友人,于11月飞到了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