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西北郊的嘉陵江畔有一个叫做“红岩嘴”的地方,此地因地质为侏罗纪红色页岩,土地呈红色,又因地形看似一个延伸至江边的“嘴”型,故此地被人称之为“红岩嘴”。早年是一个暴发户的故土,后来被军阀圈占,用作靶场。再后来转手给了四川军阀刘湘手下的一个营长。那营长在部队调防后,准备交给自己的父母在这里养老。两位老人极不情愿,请算命先生一算,说这里“通红”,暗含通共之意,自认为不是个好地方,于是将它低价出手给了一位妇人。这位妇人买下250多亩荒谷坡地后,开始在这里办起了以种植花果蔬菜为主的农场。自1936年开始,经过一两年的精心筹划与经营,一个名叫“大有”的农场建立起来了。“大有”即“丰收”之意,一年四季,芳香馥郁,竹园果林,芳草甘木。不久之后,这个花果满山的“大有农场”成为了重庆为数不多的私家农场之一,这位妇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实业救国的梦想,此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房东——红岩女主人饶国模。
饶国模,女,字范英,又名邵文。1895年,她出生在原四川省铜梁县云露乡,现重庆市大足县国梁乡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这国梁乡就是纪念她的二哥、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饶国梁而得名。青年时期的饶国模思想进步,性格豪爽,追求上进,勤奋好学。饶国模在家乡读完女子中学后,1912年,饶国模又考入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此期间,她受到谭嗣同、秋瑾以及因参加广州起义而牺牲的二哥饶国梁等人革命精神的影响、鼓舞和熏陶,逐渐萌发了民族、民主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这对她后来在红岩所做的一切,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成都益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她受到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与成都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刘国华勇敢的冲破封建婚姻习俗,自由恋爱,于1915年毕业后自主结婚。这时的饶国模满怀“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沉浸在新婚后的幸福里,先后在威远和铜梁家乡等地小学任教。1922年,因丈夫刘国华在重庆铜元局工作,饶国模随夫携子来到重庆,因不愿在家享清福、当太太,便与朋友创办了“三友实业社”,也曾投资过小煤窑,饶国模的思想由教育救国转向了实业救国。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西迁重庆,中共中央决定以周恩来为主的南方局领导在陪都重庆建立中共中央南方局,经人介绍,来到红岩嘴大有农场,思想进步的农场主人饶国模毫不犹豫,并积极提出在农场里面修建办公大楼,于是饶国模从此多了一个亲切的称呼:“红岩女主人。”南方局的同志们在这里一待就是8年,直到1946年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迁离此地。在1946年5月,南方局东迁南京前夕,董必武特意为饶国模的农场题词为“大有农场”,并题写了一首诗。 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东迁南京后,将八路军办事处大楼、托儿所等地归还于她。她让陶行知在国民参政会办起了育才小学,自己在八路军办事处大楼办起红岩小学,让一些地下党员或游击队员在小学里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事业。1948年,她步三个子女之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饶国模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监察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受邓颖超之邀迁住北京之后,将红岩嘴大有农场全部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现在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就是在大有农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60年,她在北京病逝。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纪念饶国模这位伟大的女性,特意在她的故居办起了《饶国模生平事迹展览》,并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南方局老同志宋平题写了“饶国模故居”的匾额。还在红岩的后山上修建了“饶国模之墓”。1985年金秋十月,邓颖超重返红岩时,在饶国模故居前,深情地回忆了这位爱国女性许多感人的事迹。她说:“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她。”她又来到饶国模的墓前,鞠躬并献上了一束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