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卢怀慎

10-28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于谦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在出按江西期间,3年时间就昭雪冤狱数百人,黎民百姓称之为“于青天”。后又出巡河南、山西等地,体恤民间疾苦,变革害民弊政,远近称颂。离职之时,山西、河南吏民上书请留于谦者以千数。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没成想后来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意欲谋反”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土木堡之变”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很清楚,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如果没有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但是,在矛盾复杂的封建朝廷,于谦的挺身而出与一腔耿直,却将他卷入了一场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所以,于谦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保得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